胖少爺大冒險
  • 首頁
  • 南極
  • 非洲
  • 歐洲
  • 北美洲
  • 南美洲
  • 大洋洲
  • 亞洲
  • 少爺生活
  • 關於胖少爺
胖少爺大冒險
  • 首頁
  • 南極
  • 非洲
    • 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
    • 納米比亞|Namibia
  • 歐洲
    • 葡萄牙|Portugal
    • 西班牙|Spain
    • 法國|France
    • 義大利|Italy
    • 克羅埃西亞|Croatia
    • 立陶宛|Lithuania
  • 北美洲
    • 美國|U.S.
  • 南美洲
    • 厄瓜多|Ecuador
  • 大洋洲
    • 澳洲|Australia
  • 亞洲
    • 台灣|Taiwan
  • 少爺生活
    • 電影|Movie
    • 展覽|Exhibition
    • 嗜讀|Reading
    • 隨筆|Causerie
  • 關於胖少爺
    • 聯絡方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故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一次看懂 5 大主題展區

這次的「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真的值得一看!從 2025 年 6 月 14 日一路展到 10 月 12 日。展期夠長,大家可以找個舒服的日子慢慢逛。展出的內容也很精彩,總共帶來 80 多件從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空運來台的真跡名畫!從畫風到時代背景都很有看頭,而且還包含了梵谷、高更、雷洛瓦、馬諦斯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大師作品。這是大都會博物館第一次大規模來台展出,錯過真的會扼腕啊!

Table of Contents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展覽亮點
  • 羅伯特・雷曼的私人珍藏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語音導覽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五大主題
    • 第一主題:身體姿態
    • 第二主題:肖像與人物
    • 第三主題:徜徉自然
    • 第四主題:從城市到鄉村
    • 第五主題:水岸風光
  • 關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的藝術寶庫
    • 大都會博物館背景
    • 大都會博物館主要收藏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特展資訊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購票資訊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導覽資訊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展覽亮點

故宮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故宮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首次大都會館藏來台,真跡空運直送:81 件原作從紐約大老遠空運來台,不用出國也能近距離欣賞世界級大師的原作。
  • 素描與水彩同場展出,窺見創作過程:包含 12 件水彩與 22 件素描,像是在看藝術家腦袋裡的草圖和試色卡。
  • 故宮第二展覽館整修後首展,空間升級:故宮第二展覽館整修後超挑高、採光又好,冷氣超涼,看畫超舒服。

羅伯特・雷曼的私人珍藏

這次展出的 81 件名畫,就是從大都會博物館裡的雷曼珍藏中精選而出,對我們來說可說是把世界級私人收藏搬到身邊,真的是眼睛大開的機會!

羅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是一位美國銀行家與藝術收藏家。(沒錯,雷曼兄弟就是他們家的)他從年輕時開始收藏,60 多年來蒐羅了來自歐洲近七個世紀的珍貴畫作、水彩、素描,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尤其是錫耶納畫派)以及早期北歐作品最為豐富。加上雕塑、玻璃製品、紡織品、古董畫框、陶器、琺瑯彩繪以及珍貴的珠寶首飾,總數高達 2,600 件左右,畫作則有約 300 幅、750 件素描稿,是位真正用心收藏的藝術大師。他對藝術品的收藏與佈展也超講究,甚至在紐約家中的展示風格影響後來的博物館專區設計。

1969 年雷曼過世後,他以遺囑方式將這麼精采的收藏捐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希望能讓更多人欣賞到這些藝術瑰寶。博物館還特地打造「雷曼翼樓」(Robert Lehman Wing),1975 年開放,讓觀眾能感受如進入雷曼家客廳般自在的觀展氛圍。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雷曼收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上方框框處為雷曼翼樓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語音導覽

這次展覽的語音導覽邀請台北 101 董事長賈永婕以她那迷人的聲線化身「專屬語音導覽員」。她的導覽內容風格親切有感染力,能帶你一步步鑑賞畫作、細聽那背後的故事與風格演進。正如她自己所說:「有時候看畫最好還是要有一點講解……如果可以更了解,背後的故事的話會更精彩。」

※ 關於導覽模式:連結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五大主題

這次展覽的作品很用心地分成五大主題區,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你可以一邊走一邊看,從 19 世紀中葉一路走到 20 世紀中葉,就像跟著藝術家們穿越一百年的時光。每一區都有不同的主題和風格,從人體的描繪、人物的神情,到風景的變化和都市與鄉村的轉換,讓人不知不覺就走進了那個時代,感受他們怎麼用畫筆回應身邊的世界。我會重點介紹每個主題區域重點畫作,以及建議欣賞的方式。

*本文畫作圖片來自展覽現場拍攝及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線上館藏:The Met Collection

第一主題:身體姿態

展覽一開始從身體這個主題切入,帶大家看看藝術家們怎麼用畫筆詮釋人體。其實畫人體不只是為了追求美感,更是一種技術挑戰,像是光影、肌膚的質感,還有姿勢動態,都超考驗功力。

你會看到高更畫的大溪地女子,筆觸奔放又有異國風情;馬諦斯的裸女躺在扶手椅上,配色很大膽,線條簡單卻很有韻味;還有秀拉的模特兒習作,用點描法細細堆疊出人物的神態。這一區就像是在告訴我們,身體可以是藝術家的語言,透過不同的技法和視角,把情感、觀念甚至文化差異全都畫進去了。

《沐浴者》保羅・塞尚 , 1874–75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沐浴者》保羅・塞尚
Bathers – Paul Cézanne , 1874–75

這幅畫描繪一群裸體女性在河畔戲水,場景如詩如夢,但結構卻冷靜堅固。塞尚刻意將人物群像安排得近乎幾何化:你可以看見三角形的站姿、橢圓狀的手勢、以及那似建築般構成畫面骨架的樹與地形。他不是在描繪瞬間,而是在「建造」畫面,一磚一瓦、穩固耐看。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看人物,像雕塑一般站立或伸展,他們身體的重量是有感覺的。
    2. 看背景,尤其是遠方的樹與地平線,它們不只是風景,而像是整體構圖的支架。
    3. 視線從前景水面開始,讓它帶你延伸至畫面後方,感受空間深度的堆疊。

《大溪地的出浴女子》保羅・高更 , 1892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大溪地的出浴女子》保羅・高更
Tahitian Women Bathing – Paul Gauguin , 1874–75

畫面正中央,一位背對觀者、身材渾圓、膚色飽滿的裸女站在紅毯上,高舉左臂抓頭髮,姿態自然卻頗具力量。她的身體幾乎佔據畫面垂直中線,是視覺焦點,也是象徵性的「柱」。前景左下與右方坐著其他女子,彼此姿態不同,但身體姿勢皆向水面或畫外集中,形成一種集體但不交談的沉思感。

色彩方面,這幅畫展現高更標誌性的純色塊運用:亮綠、朱紅、靛藍,畫中沒有明確的光源,卻處處充滿色彩與輪廓的張力。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從背部人物開始,她是畫中唯一站立者,是視線起點也是全場氣場來源。看她如何與後方曲線海浪與地形視覺對應。
    2. 注意畫面下方的紅色毯子與草地間的色彩張力,它們像是為這個畫面「鋪設舞台」。
    3. 然後看人物的髮型、膚色、姿態,你會發現高更畫的不是個別肖像,而是一種集體的「異地女性想像」。

《裸體模特兒習作》喬治・秀拉 , 1886-87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裸體模特兒習作》喬治・秀拉
Study for “Poseuses” – Georges Seurat , 1886-87

這幅畫看似簡單:一位裸體女子筆直站立,雙手遮蔽下體,直視前方,背景是一面無裝飾的牆與一張低矮的椅凳。這一切,都是極度克制與計算後的結果。

整幅畫的技術核心,是秀拉著名的「點描法」(Pointillism)與筆觸排列系統的前身——這幅是他早期探索光影與視覺感知的實驗品之一。你可以看到,整張紙面都是用一顆顆細小筆觸慢慢堆疊而成,像是光的粒子構築出形體。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請靠近一點:人物沒有一筆線條是強烈的輪廓,所有陰影、明暗、立體感,都是由成千上萬細小短線構築出來的。這是秀拉練習「如何讓光浮現於空氣中」的一種方式。
    2. 接著後退一步,讓畫面模糊:你會發現這名女子不是「畫出來的」,而是像被一束光慢慢顯影、凝結在空間中。
    3. 注意構圖中那張小凳子,它並不是多餘配角,而是幫助平衡構圖的「重量點」——讓人物不會飄浮,視覺有著力處。

這幅畫是秀拉名畫《模特兒》(費城巴恩斯基金會藏)中人物的草稿。

《鏡中倒影》亨利.馬諦斯 , 1923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扶手椅上的裸女》亨利.馬諦斯
Reflection in the Mirror – Henri Matisse, 1923

畫面中央是一名裸體女子斜靠門邊,身體自然傾斜、雙腳交錯,姿態輕鬆。左側出現一面鏡子,鏡中倒影將人物的背面展露出來,創造出一種前後、實虛、內外的交錯空間。

房間裡的窗戶、椅子、牆面皆以簡略的塊面與炭筆筆觸勾勒出來,刻意模糊、不追求精準細節,反而讓觀者將注意力聚焦在裸體本身,以及她與「自己影像」之間的張力。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先注意整體構圖:人物、倒影與背景中的牆線、家具形成幾組交錯的斜線與框架,營造出空間深度與視線錯位。
    2. 接著看倒影:畫面裡的「她」與鏡中的「她」,其實神情不同,像是一人在思索、一人在回望。
    3. 再看身體表面的光影與筆觸變化:這不是光線的再現,而是形體的建構節奏——炭筆在這裡就像一種雕刻刀,一筆筆「刻」出身體的重量與柔軟。

《扶手椅上的裸女》亨利.馬諦斯 , 1920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扶手椅上的裸女》亨利.馬諦斯
Nude in an Armchair – Henri Matisse, 1920

畫面中的女性裸體模特兒慵懶地斜坐在金黃色織紋扶手椅上,身體向左傾斜,手撐臉頰,眼神迷離,整個姿態既私密又自然。她的身體被包圍在花紋繁複的紅色地毯、裝飾牆面、鏡框與桌上的花瓶之中——一切既是背景,也是構圖的共演者。

馬諦斯的色彩與造型在這幅畫中達到寧靜中的熱烈:人物膚色略帶灰紫、與家具的金黃、地毯的紅、花瓶的藍構成層層對比與協調。筆觸鬆弛、輪廓不刻意追求銳利,而是在「色塊」與「空間感」中完成形體。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先看人物身體如何「陷入」椅中:這種環繞式的空間關係是馬諦斯的典型構圖。
    2. 然後看地毯與家具的花紋,你會發現他不是裝飾性地加上去,而是讓圖案本身參與畫面節奏。
    3. 視線再回到人物面部:並非畫一張傳統意義的「肖像」,而是一種感覺的延伸,一個在房間與畫布中都「放鬆」的身體。

第二主題:肖像與人物

接下來這一區,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區。這裡的畫作不只是單純畫臉或畫人,而是透過人物來講故事。

那個時代剛好是工業化正在發展的時候,城市開始熱鬧起來,中產階級也冒出頭,大家開始想用肖像來展現自己的品味和地位。像考特的《春日》,畫中的女孩穿著漂亮洋裝、坐在窗邊,整幅畫都散發著一種悠閒又自信的氣質;還有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少女》,畫面柔柔的、光線很溫暖,看了會忍不住想多停留一下。這些畫紀錄了一個人的樣子,更讓你感覺到在說「這個人是誰、她在想什麼、她屬於哪個時代」,很有代入感。你可以一邊看、一邊想像他們當時生活的樣子,還挺有趣的!

《化裝舞會扮演者》雷蒙多・馬德拉索 , 1875–78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化裝舞會扮演者》雷蒙多・馬德拉索
Masqueraders – Raimundo de Madrazo y Garreta, 1875–78

繪了一對身著華麗戲服的男女坐在庭園一隅——女士身穿粉白緞面裝束、戴著黑色半遮面具,男子則穿著紅白相間、羽毛點綴的哈洛金(Harlequin)服飾,深情傾身與她交談。兩人互動曖昧,眼神閃爍,一場精緻的情感遊戲正悄然展開。

細節精妙如珠寶般閃亮:從女士胸前的珍珠項鍊、精緻的面具,到男子服飾上微微起伏的絲絨反光,都展現出畫家對布料質感、肌膚光澤與人物神情的完美掌握。

畫面後方是玫瑰爬滿的綠色棚架,象徵浪漫與隱密;前景地板上的木盒與折疊斗篷,則提示這場約會可能才剛開始。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注意角色間的肢體語言與距離:她微微傾身,他幾乎靠近耳語,但兩人間仍有一點空隙,那是誘惑與矜持之間的張力。
    2. 面具的使用是關鍵:這是角色扮演,也是社會遊戲的縮影,你我也許就是觀畫的另一位舞會旁觀者。
    3. 看材質處理:馬德拉索對絨布、紗裙、花卉與膚質的掌握幾乎能與攝影媲美,這是寫實主義最後的黃金時期。

《春日》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 , 1873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春日》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
Springtime – Pierre-Auguste Cot, 1873

畫中是一對年輕戀人坐在森林秋千上,女子穿著半透明的輕紗,男子一襲古典式紅袍,兩人緊貼彼此,宛如正從空中飛躍而下。畫面充滿柔和光線、鬆軟肌理與細膩構圖,將這段青春愛戀描繪得既詩意又帶一絲神話般的理想主義。

  • 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
    • 女子的目光直直望向觀者,充滿信任與依戀。
    • 男子的雙臂與右腿形成穩定三角結構,象徵保護與支撐。
    • 鞦韆繩索筆直延伸至畫外,讓整體構圖具備動能與延展感,彷彿下一秒就會真的搖晃起來。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看人物姿態與手臂交錯,構圖極精巧,人物雖緊貼但沒有混亂,是愛與動作的完美交會。
    2. 光線從左上灑落,透過女子薄紗,在膚色與衣褶之間創造一種近乎夢境的發光效果。
    3. 背景植物、石塊、池水都極其寫實,但又不喧賓奪主,讓人物如「春天化身」般坐鎮中央。

《彈鋼琴的少女》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 1892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彈鋼琴的少女》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 – Auguste Renoir, 1892

本次展覽的主視覺畫作
這幅畫不講情節,只講光、音樂與情感的默契。
它讓我們聽見畫面中未被畫出的旋律,感受到那種日常中溫柔的陪伴時刻。

1892 年,雷諾瓦收到來自盧森堡博物館的非正式委託並完成。 雷諾瓦使用油畫方式畫繪製了作品的其他三種變體,兩幅草圖一幅油畫以及一幅粉彩畫。目前有兩幅分別收藏在巴黎的奧賽美術館及橘園美術館。

※ 奧賽美術館藏:彈鋼琴的少女
※ 橘園美術館藏:彈鋼琴的少女

畫中兩位少女在家中鋼琴前共處:金髮少女坐在鋼琴椅上演奏,棕髮少女靠在她肩旁,似乎在聆聽或輕聲引導,眼神落在樂譜上。畫面充滿親密與寧靜的家庭氛圍,色彩柔和、筆觸鬆散,所有元素都散發著一種「生活中的詩意」感。

雷諾瓦在這幅畫中刻意不做強烈對比與戲劇效果,反而用模糊、暈染與柔光讓畫面像是用音樂慢慢流動出來的。他以這種方式,捕捉了一個最日常但又最純淨的「靜謐時刻」。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看女孩們的姿態與關係:她們的身體語言親密但自然,彷彿是姊妹、朋友。這種模糊不清,讓觀者自由想像情感連結。
    2. 注意整體的色彩和光:柔和的粉色、藍綠與奶白色交錯,沒有明確陰影,但整體畫面充滿「光的包覆感」——這是雷諾瓦晚期的風格特徵。
    3. 背景的花瓶、窗簾、燭臺、沙發等室內物件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更強化了這是一幅關於「生活中的藝術」的畫。

《殖民地軍團中士》亞伯特・馬爾凱 , 1906-07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殖民地軍團中士》亞伯特・馬爾凱
Sergeant of the Colonial Regiment – Albert Marquet , 1906-07

畫面中的中士穿著筆挺的殖民地軍團制服,雙手交疊、表情嚴肅中帶有一絲冷漠。他嘴裡叼著一根雪茄,略為傾斜的坐姿讓人感覺他對身分既驕傲又疲憊。整幅畫線條簡練、背景極簡,只以淡黃與白色暈染成不規則牆面,讓人物更突出。

最引人注目的是:制服的黃、紅與墨藍大膽對比,加上筆觸的堅實用力,使這幅畫既有裝飾性,又保留了現實感。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注意馬爾凱的輪廓與剪影法:他以厚實筆觸勾勒出人物身形與服裝細節,卻不強調光影建模——這是從野獸派學來的減法技巧。
    2. 看這張臉的情緒與距離感:這不是一幅描繪性格內在的「心理肖像」,而是一種帶有「觀察意味」的紀錄,人物彷彿對觀者毫不關心,強化了殖民時期軍人的冷峻與孤立。
    3. 從服裝讀時代感:制服上的銅扣、肩章、帽徽,都是法國殖民體制下軍官階級象徵,但馬爾凱畫法不諂媚、不戲劇,讓人看到的是制度中的人與消耗感。

《 Maria 》凱斯.凡.東根 , 1907-10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 Maria 》凱斯.凡.東根
Maria – Kees van Dongen , 1907-10

畫中的女性身穿鮮紅色洋裝,背景簡潔幾乎全白,臉部與脖子以冷色調構成,眼神既明亮又帶點挑釁。那頭黑髮與深紫藍陰影形成與臉部膚色的對比,整幅畫構圖簡約,視覺衝擊強烈卻不繁複。

Maria 的表情不過於細膩,但氣場強烈,仿佛她不只是坐在畫布中,而是「走進你的視線裡」。

這不是一幅「再現」肖像,而是一場色彩與性格的表演。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觀察色彩對比:臉部冷色 + 背景白色 + 洋裝紅色,三個強烈色塊構成一種「時尚封面」感,這正是鄧肯擅長的現代感構圖。
    2. 聚焦眼神與表情:他省略光影細節,強化眼睛、唇色與臉部線條,使 Maria 更像是神話與都市女人的混合體。
    3. 看看那件紅衣服:筆觸狂放而精準,紅色衣服的構造看似隨興,卻巧妙平衡畫面上下色彩重量。

《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瑪莉・卡薩特 , 1900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瑪莉・卡薩特 , 1900
Spring: Margot Standing in a Garden (Fillette dans un jardin) – Mary Cassattan Dongen , 1900

畫中的小女孩名為「瑪格」,一個來自卡薩特鄉間別墅附近村莊的孩子,是卡薩特近五十幅作品的模特。瑪格身穿粉紅色洋裝與白色澎袖,似乎在花園中靜靜地觀察某樣東西,神情柔和,略帶羞澀。背景是一片飽和的綠色草地與蜿蜒曲徑,環繞著這位沉浸在春光中的女還。

色彩配置溫暖又清爽:粉紅與草綠交織出一種早春的清晨感。
人物神態柔中帶靜,與自然背景形成一體,既不搶眼,也不模糊。
衣著質感與筆觸:卡薩特特別強調布料的光澤與皺摺,讓畫面具有一種「感覺得到的觸感」。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注意構圖:人物幾乎充滿畫面左側,背景則以草地與彎曲小徑帶出空間延伸感。這讓觀者能自然聚焦在女孩的臉部與雙手上,感受她的內在專注。
    2. 欣賞她的姿態:不像正式肖像那樣挺直或凝視觀者,這是自然狀態下的停頓,捕捉到的是生活片刻的真實神韻。
    3. 感受春天的靜與動:風似乎正吹動草帽的緞帶,身後的彎道帶來動勢感,而人物本身則如雕塑般靜定。

《蕾絲女工(臨摹維梅爾)》薩爾瓦多・達利 , 1955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蕾絲女工(臨摹維梅爾)》薩爾瓦多・達利
The Lacemaker (after Vermeer) – Salvador Dalí , 1955

這幅小巧卻極具穿透力的作品,是達利對「古典秩序」與「超現實細節」掌控力的示範,達利將維梅爾的構圖與光線一絲不苟地再現,甚至仿照了蕾絲枕上的絲線與女工的專注神情。「DALÍ」簽名出現在畫面右上角,清楚表明這不是一幅偽作,而是對大師之作的自我再詮釋。這幅畫將 17 世紀荷蘭與 20 世紀西班牙對話,彷彿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致敬行為。

達利是眾所周知的技術狂人,他曾公開表示:「維梅爾是歷史上技術最好的畫家,他每一筆都是奇蹟。」這只是他多幅向維梅爾致敬的作品之一。他甚至在晚年夢想蓋一座「維梅爾的房間」,將自己活埋其中。

※ 羅浮宮館藏:《蕾絲女工》維梅爾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觀察細節 vs 畫面整體:這不是一幅創造新畫風的作品,而是一場靜謐的模仿遊戲。你越靠近越驚訝,因為連光的傾斜角度都被達利以病態的精確度重現。
    • 觀看的情緒:原作的女工安靜、謙卑、專注,這份感覺被達利保留了下來,卻加上一層幾乎是「宗教般的凝視」。
    • 與達利其他作品對照:這幅畫與達利常見的溶解時鐘、變形人像截然不同,它反而揭示了他對技術、歷史與傳統的極高敬意。

《珀伽索斯與貝勒羅豐》奧迪隆・魯東 , 1888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珀伽索斯與貝勒羅豐》奧迪隆・魯東
Pegasus and Bellerophon – Odilon Redon , ca. 1888

魯東是象徵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擅長將夢境、神話、詩意與潛意識化為具象視覺。他自稱創作的目標是:「畫出讓看不見的變得可見。」

這幅作品是他黑色創作系列的鉅作之一。該時期多以炭筆畫出神秘、幽微的形象(稱為 noirs),本作即是其中代表。晚年雖轉向色彩繽紛的粉彩與油彩,但其對夢境的執著始終未變。

  • 這幅畫描繪的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幕——貝勒羅豐即將駕馭天馬珀伽索斯的瞬間,以現實中的光明與陰影交錯相融:
    • 黑色主調帶出神秘氛圍:使用炭筆與暈染製造如夢如霧的背景,彷彿從虛無中召喚神話場景。
    • 對比強烈的光線處理:利用白色粉筆與擦除技巧,讓馬首與翅膀閃耀在畫面中心,有如神諭乍現。
    • 模糊人馬輪廓:貝勒羅豐的人形幾乎與馬身融合在一起,象徵人與神獸合一、力量與理想的結盟。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從黑暗中尋找光:光與影的對比,是魯東傳達情感與神秘的媒介。
    2. 進入神話的心理空間:這不只是故事插圖,更是人類潛意識中的英雄之旅。
    3. 欣賞技法的層次感:由炭筆、粉筆到擦除手法,每一層都是情感的累積。

第三主題:徜徉自然

看完人之後,接下來我們要走進自然啦~藝術家們走出城市、面對大自然,用畫筆去捕捉光線、樹影、山丘、天空的變化。

那時候的法國,剛經歷工業革命,城市愈來愈擁擠,很多畫家就選擇往鄉間跑,到戶外寫生、找靈感,也因此開啟了一波風景畫的大變革。像塞尚畫的《布凡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整幅畫讓人感覺空氣都在流動;還有梵谷的《花朵盛開的果園》,那個色彩真的超迷人,充滿春天的生命力。這些作品很不像傳統風景畫那樣拘謹,而是把感覺和氣氛畫進去了,就好像你站在畫前,也能聞到花香、感受到微風吹過的感覺,真的很療癒!

《花朵盛開的果園》文森.梵谷 , 1888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花朵盛開的果園》文森.梵谷
The Flowering Orchard – Vincent van Gogh , 1888

1888 年春天,剛到南法亞爾(Arles)時的梵谷「沉浸在創作的熱情中」。他寫信給弟弟提奧說:「樹木繁花似錦,我想畫一個充滿歡樂的普羅旺斯果園。」從三月下旬到四月下旬,梵谷以果園為主題創作了十四幅油畫,尺寸、版式和風格各異。這幅作品以萌芽的樹木稜角分明、細長的枝條為主,畫風展現了梵谷對日本版畫的喜愛。他筆下的大鐮刀和耙子,使這幅畫成為僅有的兩幅暗示人物存在的果園畫作之一。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花朵盛開的果園》細部 1
草地和花朵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花朵盛開的果園》細部 1
粉嫩天空、嫩綠枝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花朵盛開的果園》細部 3
大鐮刀和耙子
  • 畫作重點:
    • 筆觸的節奏性:仔細看草地和花朵,會發現像是用節拍器畫出來似的規律——每一筆都是向上的小節拍,草不是靜止的,是「在長高」的。
    • 粉嫩天空、嫩綠枝椏:梵谷用近乎孩童畫風的簡化輪廓,把初春描得像夢:樹不是複雜交錯的植物,而像是被風吹皺的蕾絲圖樣。
    • 畫面右下角的大鐮刀和耙子:一把鐮刀和一把農耙靜靜靠著樹幹,成為觀者進入畫中世界的媒介。它暗示剛剛有人在這兒工作過,卻離開了,只留下自然本身。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遠觀 – 整體色調與構圖:像看一個正在醒來的春天;左密右疏、由下往上的空間節奏讓人不自覺抬頭。
    2. 中距:筆觸方向與顏色拼貼:梵谷像刺繡般「點點繡」上每一朵花、每片草。
    3. 近看:耙子與樹枝的厚塗層:耙子的紅銹,是他用畫刀堆出的立體色層,像是時間留在畫布上的皺摺。

《繁星風景》亨利 – 埃德蒙・克羅斯 , 1905-08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繁星風景》亨利-埃德蒙・克羅斯
Landscape with Stars – Henri-Edmond Cross , 1905-08

這幅畫並非自然寫生,而是詩意抽象。繁星不再只是天文現象,而是內心情緒的視覺隱喻。畫中的星星多得像下雪,彷彿夜晚也在悄悄盛開。地景一筆不苟,像剪影;而天空則是無數筆觸奔放交織,營造出閃爍流動的感覺。這種對比強調夜的神祕,也突出了星空的主角性。仔細看,星星不是單一亮點,而像是被層層光波包圍,創造出星芒向外擴散的視覺效果。這是色點主義的精緻極致。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模糊視線,看光如何閃爍:用餘光觀察星星間的閃動,體會點描帶來的動態感。
    2. 從夜空走向地平線:讓視線從燦爛星光一路往下移,看那些墨藍剪影如何「托住」整個夜晚。
    3. 體會色彩的「呼吸感」:星星間黃色的點疊加在冷藍背景上,如同顫動的呼吸。

《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保羅・塞尚 , 1885-86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保羅・塞尚
LandTrees and Houses Near the Jas de Bouffan – Paul Cézanne , 1885-86

這處布豐莊園是他父親留下的產業,塞尚在那度過多數創作生涯,這些風景,是他人生與藝術交錯的見證。塞尚強調物體的「結構」,他說:「我要用圓柱體、球體與圓錐體來處理自然。」這幅畫就是畢卡索與布拉克未來立體派革命的基礎。相對印象派重感官,塞尚更注重理性構造。他一遍又一遍描繪布豐莊園周邊風景,不是為了畫得像,而是畫出「形式的真實」。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從屋舍往前看:讓視線從遠方的小房子一路回到畫前,會發現每條樹幹都像是路標,引導你閱讀畫面的層次。
    2. 看每筆筆觸的方向:塞尚的筆觸是有「方向感」的,例如樹枝是斜斜地拉、地面是水平堆疊,彷彿在為大自然鋪磚造牆。
    3. 感受空間的「呼吸」:星雖然沒有陰影線,整幅畫卻讓人覺得空氣流動,像午後微風,這是塞尚獨有的空間節奏感。

第四主題:從城市到鄉村

這一區我們從自然回到人群。畫面一轉,我們就走進了 19 世紀末的巴黎街頭,或者某個風景如畫的小鎮。

當時的藝術家開始對生活環境感到好奇,不論是繁忙的都市還是寧靜的鄉村,都成了他們畫筆下的新主角。像畢沙羅的《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你可以感受到一早街道上那種剛醒來的氛圍,行人和馬車穿梭其中,有點忙碌又帶點浪漫;而秀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則帶你來到河邊草地上,人們悠閒地散步、釣魚、曬太陽,整個節奏慢了下來。這一區的畫作好像在跟我們說,不管是城市的喧囂還是鄉村的靜謐,都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換個角度看,處處都有畫面感。

《豐收時刻,龐圖瓦茲》卡米耶・畢沙羅, 1881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豐收時刻,龐圖瓦茲》卡米耶・畢沙羅
The Harvest, Pontoise (La Récolte, Pontoise) – Camille Pissarro , 1885-86

畢沙羅是唯一參加所有八次印象派聯展的藝術家,被稱為「印象派之父」。他堅持用畫筆記錄農民、工人與大自然,展現社會與詩意並重的風格。龐圖瓦茲是他創作最多、生活最長久的地方之一。這裡的田野、鄉村、光線成為他觀察自然與人類互動的最佳舞台。不同於莫內捕捉光影的變幻、雷諾瓦讚頌巴黎生活,畢沙羅選擇以「土地與人」為主題,他筆下的勞動者,是溫柔的英雄。

這幅畫畢沙羅利用印象派的筆法——短而跳躍的筆觸將陽光、陰影、農田的顏色細膩分層,尤其可注意地上的黃綠與人物衣著間的互補色調,彷彿陽光在畫布上跳舞。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筆觸密度:近看你會發現畫面由無數色點組成,遠看卻融為自然立體的田野風光。試著退後三步,你會看到光與色「合而為一」。
    2. 人物安排:每位農人都在不同姿態與角度,沒有過多誇飾,卻透出默契與節奏,這種描繪真實勞動的方式,是畢沙羅的獨特視角。
    3. 田野的聲音感:留意畫中低矮作物與背景的樹木風勢對比,幾乎可「聽見」風穿過的聲音,這種視覺與聽覺的融合正是印象派的魅力。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 喬治・秀拉, 1884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 喬治・秀拉
Study for “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 – Georges Seurat , 1884

這幅小型油畫,是秀拉為其鉅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所繪製的約五十幅油畫習作與素描之一。這幅成畫創作於 1884 至 1886 年間,描繪塞納河上一座小島上,巴黎市民悠閒度日的情景。這幅習作展示了秀拉探索構圖的過程,其中人物在最終完成的作品中有了顯著的變化。

※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藏:《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筆觸節奏:靠近觀察,每一筆顏色幾乎不混合,彼此相鄰而不融合。這正是秀拉訓練視覺「自動混色」的過程。
    2. 角色原型:注意人物姿態:坐在河岸、站立遠望、靠在樹下……這些姿勢之後會在正式作品中「定格」。
    3. 空間深度處理:秀拉用色彩明度和冷暖對比(如水面與遠方)營造景深,這在當時是一種新穎的視覺處理方式。

《割草的人》喬治・秀拉, 1881–82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割草的人》喬治・秀拉
The Mower – Georges Seurat , 1881-82

畫面僅以一名彎腰工作的割草人為主體,人物身影與收割動作構成畫面的視覺焦點。背景是一片金黃稻田,前景與人物緊密交織,讓觀者感受到動作與空間的即時性。
注意他的用色極富節奏:從褐黃的田地、深藍的上衣到割草器的銀灰,秀拉在這裡並沒有使用後期點描作品中的繁複色點,而是以平面筆觸營造動態流線,讓你「看得見」勞動的節奏感。
割草人的姿勢低伏,雙腿成斜角、手臂用力延伸,這是一種形體的幾何安排——秀拉從早期就已經將「穩定中的張力」視為構圖核心。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線條構成:割草人的動作與身形所形成的對角線,與畫面水平的田地形成明確張力,象徵人的力量與自然抗衡。
    2. 色彩層次:看他的黃,不只一種,混合了土黃、亮黃、橙黃與一點點淡綠,在平淡中顯示複雜。
    3. 人物與背景融合:他讓割草人的腳與田地「幾乎混在一起」,暗示他與土地的密切關係,也是對勞動者的某種致敬。

《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卡米耶・畢沙羅, 1897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卡米耶・畢沙羅
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 – Camille Pissarro , 1897

1890 年代期間,畢沙羅離開了他位於埃拉尼(Éragny)的鄉間居所,前往巴黎居住一段時間,並在那裡創作了數個以巴黎大街為題的系列畫作。1897 年初,他住在「俄羅斯大飯店」(Grand Hôtel de Russie),從旅館俯瞰街景時驚嘆地說,他可以「一路望穿整條林蔭大道」,彷彿「從鳥瞰視角看到馬車、公車、人群,在高大的樹與必須拉直線條的大房子之間穿梭」。從 2 月到 4 月,他以窗外所見為題,記錄了巴黎街頭的都會風景——包括右側義大利人大道(boulevard des Italiens)兩幅畫作,以及左側蒙馬特大道(boulevard Montmartre)十四幅畫作,忠實捕捉了城市生活的精彩瞬間。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交通與人群分佈:看畫面下方人潮的疏密、馬車的行進線條,城市交通在此如音符般鋪展。
    2. 光線處理:雲層下反射的漫光不是打在建築正面,而是灑落在濕潤的地面,形成柔和倒影。
    3. 建築表面處理:注意右側建築層層露台與窗戶的色彩變化,是印象派式的「色彩堆積光影」。

第五主題:水岸風光

最後一區,是我覺得最有旅行感的一區。這些畫作描繪的地點從法國的海岸、漁村,一路到威尼斯、甚至北非的港口,都是當時交通發展後,藝術家更容易抵達的地方。

他們帶著畫具,走到海邊、河畔,直接在現場感受風、光、浪的變化,用顏色和筆觸記錄下那一刻的氛圍。像波納爾的《聖特羅佩舊港一景》,整幅畫看起來像陽光在水面上跳舞一樣,顏色繽紛又很有節奏感,讓人好像也在港邊曬太陽。這些畫讓人一看就想度假,景色美,更是一種放鬆心情的方式。看完這一區,真的會想立刻訂張機票去看海(笑)。

《水面上的陽光》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1905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水面上的陽光》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Sunlight on Water – Maurice de Vlaminck , 1906

莫里斯・德・弗拉曼克是前衛藝術運動「野獸派」(Fauvism)的核心人物之一。「Fauve」在法文中意為「野獸」,用來形容這群與亨利・馬蒂斯關係密切的畫家們。他們在 20 世紀初的法國活躍,以狂野奔放的風格聞名。野獸派畫家拒絕印象派那種對色彩的微妙處理,轉而採用大膽的筆觸與強烈明亮的色彩。
這幅畫正是他眾多探索光線與氛圍,以及色彩對比效果的作品之一,靈感來自日常的在地景致。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以藍、紫、黃與橘等對比色組成畫面,水面並非寧靜反光,而是以筆觸與色塊呈現跳躍感,彷彿水波沸騰、陽光閃爍。「感受」水而不是「看見」水。
    2. 野獸派畫家講求色彩直覺與情感釋放,你可以看到顏料幾乎是被「塗抹」上去的,帶有一種原始粗獷的美。
    3. 紅色的桅杆,打破橫向構圖的節奏,更像畫家的自我簽名,是視覺的強烈撞擊。

《沙圖的帆船》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1906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沙圖的帆船》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Sails at Chatou – Maurice de Vlaminck , 1906

畫面捕捉的是法國塞納河畔小鎮——沙圖(Chatou)的河岸景象。這裡曾是印象派和野獸派畫家的靈感泉源。畫面中的帆船宛如畫布上的白色火焰,在藍色與橘色的波動中航行。
帆船是畫面的靜止主體,卻被周圍水面與天空的狂野筆觸推得動感十足。深藍與亮黃、朱紅與草綠交織成強烈對比,反映弗拉芒克的視覺節奏與情緒強度。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眼睛在帆、船身與水面間跳動,節奏感像一首狂想曲。眼睛在帆、船身與水面間跳動,節奏感像一首狂想曲。
    2. 嘗試忽略物件,單純「看色彩」的組合與交錯,那是情緒本身。
    3. 前景與背景幾乎貼在一起,讓人感覺這不是風景,是一種情緒的「爆裂地圖」。

《聖特羅佩舊港一景》皮耶・波納爾, 1911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聖特羅佩舊港一景》皮耶・波納爾
View of The Old Port, Saint-Tropez – Pierre Bonnard , 1911

1911年,皮耶・波納三度造訪法國地中海沿岸的小漁港聖特羅佩(Saint-Tropez),這幅作品很可能是在他第二次、也就是夏季拜訪時創作的,當時他投宿於友人——畫家保羅・西涅克家中。

畫中所見為老港區,這幅作品選擇一個極具趣味的「夾縫視角」,從市政廳廣場望向碼頭之間,透過兩棟關著百葉窗的建築所形成的縫隙俯瞰而成。街道上可見幾個人物身影,其中除了站在中央、沐浴在紫色陰影中的那位,其餘皆被光線柔化了輪廓。整幅畫彷彿在光影交錯中捕捉了一瞬間的寧靜與流動。

  • 怎麼欣賞這幅畫:
    1. 留意陽光如何打在建築上與海水裡,顏色像是透過絲綢一樣被柔化。
    2. 看似平面卻充滿「深度暗示」,視線從陰影小巷延伸到海的無盡遠方。
    3. 作品下方人物被抽象化處理,波納爾是用記憶的眼睛在畫畫。他不畫當下,而是畫回想中餘韻未散的光線。

關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的藝術寶庫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它可是全世界最有名、也最大規模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就坐落在紐約中央公園東側。很多人簡稱它為「The Met」,每年吸引超過千萬人次參觀。能夠在台灣看到來自大都會的真跡作品,真的很難得,這樣的機會不常有,值得好好把握。

大都會博物館背景

大都會博物館創立於 1870 年,是由一群美國的藝術家、收藏家和商人共同發起的。他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希望打造一個能夠讓人學習、欣賞世界各地藝術的地方。從一開始的小型收藏,到現在超過 200 萬件藏品,橫跨五千年人類歷史,The Met 早就不只是個博物館,更像是一座文化寶庫。

它特別的地方在於,什麼風格、什麼時代的藝術你都能找到,不管你是愛古典雕塑、宗教畫,還是現代設計,都能在這裡被驚豔到。而且他們的策展也一直很創新,常常用新的方式讓大家重新認識這些老作品,讓藝術變得更貼近生活、更容易感動人心。如果用台灣的比喻來講,它就有點像是「藝術界的故宮+北美館+歷史博物館合體再升級」,可以說是一次就把全世界的藝術濃縮在一個地方看個夠!

大都會博物館主要收藏

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真的超豐富,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美術圖鑑」!裡面分成十幾個館區,每一區都像是一個小型的世界博覽會。其中最經典的,就是歐洲繪畫館,你會看到達文西、拉斐爾、倫勃朗、維梅爾、梵谷、莫內這些大師的真跡,像是一本活生生的西洋美術史。

除了畫作,還有古埃及館,有完整的神殿和木乃伊,像是走進時光隧道;亞洲藝術區則收藏了中國、印度、日本等地的古文物和書畫,也很有看頭;還有服裝研究院,每年辦的「Met Gala」紅毯秀,背後的展覽也都在這裡策劃。還有雕塑、中東藝術、中世紀武器盔甲館……說真的,就算你只挑幾個感興趣的區域逛,也會收穫滿滿。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特展資訊

  • 展覽名稱: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羅伯特・雷曼收藏
  • 展覽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展覽館(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 展覽日期: 2025 年 6 月 14 日 – 10 月 12 日
  • 營業時間:上午 09:00 – 下午 05:00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購票資訊

  • 票價:500 元
    • 線上購票連結:
      • 時藝多媒體
  • 現場購票優惠:
    • 優待票:450 元,6 歲以上持有效學生證件及學年註冊章者,每證限購一張(碩博士生、社區大學、空中大學及在職進修等不適用)。
    • 愛心票:250 元,65歲(含)以上者,需出示證件正本,每證限購1張。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導覽資訊

  • 個人語音導覽:
    • 現場租借機器 160 元/台。
  • 定時導覽:每日 2 場次(上午 11 點和下午 2 點)
    • 每場次限制 20 人。
    • 每場約 40-60 分鐘。
    • 須配戴子機,每人 50 元/台。
    • 僅開放當日現場報名,導覽前至現場登記,額滿為止。

看完這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你會發現,藝術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它可能是一抹光影、一個神情,或一幅讓你想停下來多看幾眼的畫面。這些作品跨越了時間與空間,從紐約一路來到台北,現在就等你親自來感受。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展覽消息、作品介紹或觀展小提醒,歡迎追蹤《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的官方粉專 和 Instagram ,也可以上 故宮博物院官網 或是 時藝多媒體官網 查詢最新資訊。無論你是藝術老手還是初次接觸,這場展覽都會給你一段美好的觀看經驗。趁著這個夏天,帶自己走進畫裡的世界吧!


關於其他印象派展覽: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觀展攻略

相關

Related Topics
  • 展覽
  • 畫展
Previous Article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52 件真跡、6 大主題觀展攻略

View Post
You May Also Like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52 件真跡、6 大主題觀展攻略

路易絲.布爾喬亞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特展|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冠軍之路 冠軍獎盃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世界棒球 12 強賽|冠軍之路特展,來看冠軍獎盃!重返台灣棒球榮耀時刻!

梵谷:尋光之路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8 月特展|梵谷:尋光之路

富邦美術館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光影交織的藝術殿堂和開幕 3 大亮點

漁光島藝術節
View Post
  • 台南
  • 展覽|Exhibition

台南漁光島藝術節|超美 12 項作品和最佳參觀動線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胖少爺大冒險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Mail Me
走過世界七大洲,我把全世界的財寶都藏在肚子裡了!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Designed & SEO by 胖少爺大冒險

Input your search keywords and press 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