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少爺大冒險
  • 首頁
  • 南極
  • 非洲
  • 歐洲
  • 北美洲
  • 南美洲
  • 大洋洲
  • 亞洲
  • 少爺生活
  • 關於胖少爺
胖少爺大冒險
  • 首頁
  • 南極
  • 非洲
    • 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
    • 納米比亞|Namibia
  • 歐洲
    • 葡萄牙|Portugal
    • 西班牙|Spain
    • 法國|France
    • 義大利|Italy
    • 克羅埃西亞|Croatia
    • 立陶宛|Lithuania
  • 北美洲
    • 美國|U.S.
  • 南美洲
    • 厄瓜多|Ecuador
  • 大洋洲
    • 澳洲|Australia
  • 亞洲
    • 台灣|Taiwan
  • 少爺生活
    • 電影|Movie
    • 展覽|Exhibition
    • 嗜讀|Reading
    • 隨筆|Causerie
  • 關於胖少爺
    • 聯絡方式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52 件真跡、6 大主題觀展攻略

今年夏天,富邦美術館攜手美國伍斯特美術館,隆重推出特展《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展期自 2025 年 6 月 11 日至 9 月 29 日。本展覽匯聚 38 位藝術家的 52 幅作品,從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內、雷諾瓦、畢沙羅,到美國印象派代表哈薩姆、卡薩特,甚至德國畫家斯萊福特,呈現印象派如何從巴黎出發,跨越大西洋,影響全球藝術發展。

印象派這個畫風,是十九世紀末一群藝術家帶頭改變的。他們不想再照著學院規矩畫那些神話或歷史場景,而是跑到戶外,直接畫下眼前的光影和風景,畫生活,畫感覺。他們的筆觸很快,顏色也更明亮,看起來活潑又自然。

這場展覽帶大家從印象派發源地巴黎出發,一路看它怎麼傳到歐洲各地,甚至跨海到了美國。你會看到這些畫家怎麼把印象派的風格融入不同地方的風土民情,也能感受到藝術是怎麼跟著人和時代一起流動的。

Table of Contents

  • 展覽亮點:印象派的全球擴展
  •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展出畫作
    • 莫內《睡蓮》:世界首購的榮耀
    • 第一章:挑戰傳統
    • 第二章:巴黎與印象派藝術家
    • 第三章:印象派藝術家的跨國網路
    • 第四章:美國印象派
    • 第五章:印象派的界線與新方向
    • 第六章:未來拓境
  • 關於伍斯特藝術博物館:一座百年藝術殿堂
    • 多元豐富的館藏
  •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特展資訊
    •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購票資訊

展覽亮點:印象派的全球擴展

  • 伍斯特美術館的珍藏:作為美國最早收藏印象派作品的美術館之一,伍斯特美術館自 1898年 起積極收藏法國及美國印象派畫作,展現印象派在不同國家的發展與風貌。
  • 法國印象派的誕生:19 世紀末,一群巴黎畫家打破傳統,走出畫室,捕捉自然光影,創造出全新的藝術風格。
  • 美國印象派的興起:美國畫家前往巴黎學習印象派技法,回國後融合本土風景與文化,發展出獨特的美國印象派風格。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展出畫作

*本文畫作圖片來自伍斯特藝術博物館線上館藏:WMA Collection

*線上語音導覽,可使用手機掃描現場 QR code 進入網頁後輸入畫作編號聆聽:語音導覽頁面

莫內《睡蓮》:世界首購的榮耀

1910 年,伍斯特藝術博物館成為全球第一個購買克勞德.莫內《睡蓮》系列畫作的博物館。這幅作品創作於 1908 年,展現了莫內對光影和自然景色的深刻描繪。當時,印象派在美國尚未廣為人知,伍斯特藝術博物館的這一舉動展現了其前瞻性的藝術眼光和對現代藝術的支持。

《睡蓮》克勞德.莫內 , 1908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 Water Lilies (Nymphéas) - Claude Monet , 1908
Water Lilies (Nymphéas) – Claude Monet , 1908

描繪莫內花園中的池塘與睡蓮,畫面中沒有地平線、沒有天空、沒有結構性的空間分割。只有水面上漂浮的睡蓮、微微映照的樹影,與光影在水面交織的律動。畫作色調柔和,主要以淡藍、青綠與紫粉構成,筆觸輕盈而層層堆疊,讓水面呈現出既是「物」又是「光」的變幻狀態,是對自然的描繪,更像是對感覺與瞬間印象的詩性表達。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左下角:紫與粉交疊的蓮花群,色塊分明但無邊界,典型印象派手法。
    • 中上方:倒映的樹影與水波融為一體,讓視覺進入模糊與真實之間。
    • 整體:無視透視與構圖傳統,完全以「光影的感覺」構成畫面。

第一章:挑戰傳統

印象派出現之前,有些畫家就已經開始嘗試不同的畫法了。他們不再畫貴族或宗教,而是畫鄉下的農人、平凡的生活,想讓大家看見真實世界的樣子。這些早期的改變,後來也幫印象派鋪好了路。

《佛羅倫斯近郊的亞諾河景》托馬斯・科爾 , 1837

View on the Arno, near Florence - Thomas Cole ,  1837
View on the Arno, near Florence – Thomas Cole , 1837

描繪義大利亞諾河(Arno River)沿岸的田園風光,遠處可見佛羅倫斯城郊的地平線與山巒起伏。河流靜靜地流淌,與天際的雲影相映,讓人彷彿聽見微風與水聲。柯爾以細膩的筆觸與浪漫的氛圍,展現他對自然景致的熱愛與敬畏。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注意建築與自然的交接:建築線條清晰硬朗,自然則柔和舒展,柯爾透過這些差異性,塑造了一種既真實又理想化的托斯卡納田園風光。
    • 從光線走進故事:試著從夕陽的亮點開始,讓視線沿著河水的金色倒影慢慢移動,看看你能「讀」出什麼樣的故事。
    • 聚焦人物:靠近看右下方的華麗小船,乘坐者衣著考究,遮陽蓬華美,象徵著異國之旅中的悠閒貴族生活。再往岸邊看,有些赤腳的人在勞作,柯爾或許在暗示階級與時代的對比。

《冬日海岸》溫斯洛・霍默 , 1892

Coast in Winter
Coast in Winter – Winslow Homer , 1892

呈現美國東北海岸冬季的景象:冰冷的海浪拍打著岩岸,天空陰鬱低垂,萬物似乎都靜止在寒風中。整體畫面色調冷峻,以灰藍色為主,筆觸沉穩有力,展現出自然的嚴峻與孤寂。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注意節奏與氣氛:霍默沒有安排主角在前景,而是讓自然成為絕對主體,這是一種將「情感」投射於自然的方式。
    • 從遠觀入手:遠看這幅畫,能強烈感受到海浪奔騰的動能與雪地的冷峻,帶來一種情緒上的壓迫。
    • 再從細節探索:靠近欣賞可以看到雪地的痕跡、浪花的線條變化、甚至人影的存在,使觀者慢慢沉浸進這片寒冷海岸的故事。

第二章:巴黎與印象派藝術家

1874年,一群不想再跟學院體制妥協的年輕藝術家自己辦了一場畫展。裡面有莫內、畢沙羅、西斯雷,他們畫的是日常風景和自然光影。有人覺得這些畫像是「印象」一樣模模糊糊的,結果「印象派」這個名字就這樣誕生了。當時的巴黎,是一個讓他們自由發揮的地方,也有很多藝術家搬到近郊邊畫畫邊享受大自然。

《抱貓的女人》古斯塔夫・庫爾貝 , 1886

Woman with a Cat (La femme au chat) - Gustave Courbet , 1864
Woman with a Cat (La femme au chat) – Gustave Courbet , 1864

畫面中,一位年輕女子倚坐在柔軟的靠椅上,手中輕撫一隻慵懶的貓咪。她的表情既溫柔又帶點疏離,雙眼沒有看向觀者,彷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整體畫面色調溫暖,以柔和的光線塑造女性的身形和寧靜的空間氛圍,帶有私密、日常又略帶詩意的感受。這幅畫既非理想化的肖像,也沒有神話背景,它表現的正是一個真實女人和她的寵物,在安靜午後的真實時刻。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先看兩人的眼神與臉部互動:母親眼神溫婉但略帶疲憊,而孩子的臉緊貼著母親肩膀,展現出「依附」與「安全感」的極致表現。
    • 轉向嬰兒的身體與母親的雙手:那環繞的臂彎與軟嫩的肌膚,是卡薩特最強的視覺語彙——以無聲的手勢說出愛。
    • 觀看整體畫面光影與佈局:不同於男性印象派對戶外光影的迷戀,卡薩特把「室內的光」當作情感描寫的主角,這點讓她的畫作獨具深度與情感層次。

《幸福谷地》尚 – 巴蒂斯特・卡密爾・柯洛 , 1837

The Happy Valley (La vallée heureuse) - 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 , 1873
The Happy Valley (La vallée heureuse) – 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 , 1873

描繪一處寧靜、夢幻的山谷景色。畫面中,山巒疊翠,樹木柔和地散佈其間,一條小徑蜿蜒通往畫面深處,遠方籠罩在一層淡淡的金色晨光中。整體色調溫潤柔和,呈現一種幾乎神聖的平和氣氛,讓人彷彿置身夢境。

這種富有詩意與情感的自然描繪,正是柯洛晚期風格的代表。他將寫實與理想融合,創造出一種既真實又超凡的自然世界。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先從畫面中央的高樹與微風中的葉影開始,注意那些彎曲的枝幹與枝條,它們不只是形體,更是風的痕跡。
    • 視線下移到溪流與岩石,你會發現柯洛不像學院派那樣描畫水波,而是用色塊堆出濕潤的質感。
    • 最後看那位紅帽女子,她幾乎快要融入自然中,紅帽讓她成為人與自然之間最溫柔的連結。

《割草者》朱利安・迪普雷 , 1886

The Haymakers (Les faneuses) - Julien Dupré , 1886
The Haymakers (Les faneuses) – Julien Dupré , 1886

描繪法國鄉村的農民正在收割乾草的情景。畫面中央的兩位農民動作協調、神情專注,背景是一片廣闊金黃的田野和藍天。畫家以細膩的筆觸表現了陽光灑落在她們衣服與肌膚上的光影變化,整體畫面充滿自然的活力與真實感,是田園的寫生,更是對勞動人民的頌歌。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從女性主角的臉部與肩膀觀察開始:她低眉專注、身體略為扭轉,這個姿勢不僅是瞬間捕捉,更體現了整幅畫的動勢中心。
    • 觀看她的雙手與草堆之間的接觸:草堆不是靜物,而是有彈性、有重量的質感,能讓觀者「感受到肌肉」。
    • 將視線轉向後方農夫與遠方地平線:可以感受到時間在流動——這不只是一天的割草,而是農民生活中永不止息的循環。

《雷娜·勒費弗抱著裸嬰》(母與子)瑪麗・卡薩特 , 1902 – 1903

Reine Lefebvre Holding a Nude Baby(Mother and Child) - Mary Cassatt, 1902-1903
Reine Lefebvre Holding a Nude Baby(Mother and Child) – Mary Cassatt, 1902-1903

畫中,一位年輕女子——雷娜・勒費弗(Reine Lefebvre)抱著一名赤裸的嬰兒坐在椅上。嬰兒靠在母親的懷中,圓潤的身體與母親的手臂形成自然的弧線,構成一幅溫柔而寧靜的母子圖景。卡薩特運用了溫暖的粉膚色與柔和的筆觸,沒有華麗的背景,主題簡單直接,畫面所傳達的情感力量卻深刻而真摯。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先看兩人的眼神與臉部互動:母親眼神溫婉但略帶疲憊,而孩子的臉緊貼著母親肩膀,展現出「依附」與「安全感」的極致表現。
    • 轉向嬰兒的身體與母親的雙手:那環繞的臂彎與軟嫩的肌膚,是卡薩特最強的視覺語彙——以無聲的手勢說出愛。
    • 觀看整體畫面光影與佈局:不同於男性印象派對戶外光影的迷戀,卡薩特把「室內的光」當作情感描寫的主角,這點讓她的畫作獨具深度與情感層次。

《法式花園中採花》柴爾德.哈薩姆 , 1888

Gathering Flowers in a French Garden - Childe Hassam , 1888
Gathering Flowers in a French Garden – Childe Hassam , 1888

描繪一位女子在法國鄉村花園中採摘花朵的畫面。畫中的陽光穿過葉影灑落在地,花草繁盛,色彩豐富卻不喧囂。女子穿著當時流行的長裙,動作專注而優雅,整幅畫散發著寧靜的午後氣息與法式田園的詩意。哈薩姆以印象派筆觸捕捉陽光與自然色彩變化,筆法輕快,畫面富有韻律感,被稱為美國莫內,這幅畫是他在歐洲期間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從人物與花籃觀察開始:這不是靜態姿勢,而是一種「正在行走中的美」,你可以看到裙擺的垂墜與花朵的重量在畫面中微妙移動。
    • 轉向畫面上方的樹葉與陰影:仔細看那些葉子與陽光穿透之間的關係,那種半透明光影的處理,是哈薩姆的招牌手法。
    • 最後細看花徑與小徑上的光斑與腳印:地面並不是平板,而是被光點、花瓣與落葉點綴的「花之地毯」,讓觀者彷彿也走進了這座花園。

《迪耶普的杜凱恩與貝里尼船塢,陰天》卡米耶・畢沙羅 , 1902

The Duquesne and Berrigny Basins at Dieppe, Overcast Weather (Bassins Duquesne et Berrigny à Dieppe, temps gris) - Camille Pissarro , 1902
The Duquesne and Berrigny Basins at Dieppe, Overcast Weather (Bassins
Duquesne et Berrigny à Dieppe, temps gris) – Camille Pissarro , 1902

法國西北部港市迪耶普(Dieppe)的工業港口風景。畫中可見碼頭邊排列整齊的船隻、遠方的倉庫與城市建築,天空佈滿厚重的灰雲,陽光被遮蔽,但仍透出微妙光線,使整體畫面色調冷冽卻不沉重。焦點不在自然風景的壯麗,而是在捕捉城市與天氣、光影之間的瞬時變化。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從畫面下方觀察人群活動:留意那些頂著帽子的行人與馬車,雖小但生動,讓你彷彿聽得見車輪與鞋聲,是工業社會的真實節奏。
    • 逐步視線上移,看見帆船與桅杆:這些直立的結構切割畫面,也與遠方煙囪呼應,帶出垂直動勢,為畫面注入穩定張力。
    • 最後仰望天空:灰濛濛的雲層雖無艷色,但筆觸活躍,給人一種「雲正在改變形狀」的即時感,這正是畢沙羅對氣候細節觀察的傑出示範。

第三章:印象派藝術家的跨國網路

後來這些風格傳到其他國家,許多去巴黎學畫的藝術家回到家鄉後,把印象派的技法結合自己的文化和環境。有些人改畫本地的風景,也有些人雖然沒去過法國,但從別人的作品裡找到靈感。印象派變成一種會移動的風格,開枝散葉。

《奧帕爾(蛋白石)》安德斯‧倫納德‧佐恩 , 1891

Opal - Anders Leonard Zorn , 1891
Opal – Anders Leonard Zorn , 1891

畫面前景是兩位裸身女性隱身於綠叢與葉影之間,俯身看向右側閃爍著珍珠光澤的湖面。她們的身體與光、水與葉交錯融合,畫面既具肉感,又極詩意。「Opal(蛋白石)」是標題,也是色彩策略的隱喻──水面與身體肌膚在光線下閃耀著粉、紫、橘、銀、藍等珠寶般細緻變化。佐恩以鬆動自由的筆觸描繪水草與倒影,身體肌膚則以更細緻柔潤的混色法處理,特別強調皮膚在陽光灑落下的光澤與透明感,是他「以油畫模擬水色」的高超技藝展現。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先觀察水面與身體之間的關係:這不是傳統裸體畫中的「觀賞者凝視」,而是身體在自然中被「溶解」。兩位女性彷彿與水、風、光為一體,這是一種「女性化自然」的詩性描繪。
    • 觀察右上方水面的顏色層疊:從灰藍、銀白到紫紅色調,這些都是蛋白石中自然發光的色彩對應,也讓這幅畫有了如珠寶般的閃爍韻律。
    • 感受視角與構圖的動勢:畫面從左下向右上傾斜,人物目光與身體走向一致,觀者的視線也被帶入那片水波蕩漾的午後光影。

第四章:美國印象派

到了十九世紀末,美國也有不少藝術家受印象派影響。他們到歐洲學習,回來後就開始畫美國自己的風景、生活、家鄉,像是花園、海邊、小鎮。有人還辦了戶外寫生課、成立藝術村,讓更多人一起畫畫。這些畫看起來既熟悉又舒服,很有生活味道。

《蘋果園》約瑟夫‧H‧格林伍德 , 1903

Apple Orchard - Joseph H. Greenwood , 1903
Apple Orchard – Joseph H. Greenwood , 1903

春天盛開的蘋果園。綠意盎然的草地上,幾株蘋果樹正盛開著淡粉與白色的花朵,幾頭牛在樹下悠閒吃草。藍天與朵朵白雲映襯著開闊的風景,空氣中似乎瀰漫著花香與青草的氣息。格林伍德使用溫柔的色調與柔和的筆觸,創造出一種寧靜、充滿生機的鄉村氛圍。這幅畫像是一首描寫春日田野的田園詩,洋溢著和諧與自然的節奏。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從色彩的層次看空氣感:畫面分成三個色溫層次——前景是翠綠、中央是粉白與淺綠交疊、遠景是靛藍與灰,這些顏色交疊出空氣的厚度與光的距離感。
    • 感受靜默中的生命流動:這幅畫幾乎沒有動態,但你能感覺到風在吹、陽光在移、青草在生長,這種「靜中有動」的筆法,是抒情風景畫的迷人所在。
    • 從畫面構圖閱讀時間感:中景樹影所形成的斜向,暗示著午後陽光的角度,而牛群在中景活動,更突顯這是「午後光漸斜」的日常瞬間。

《瀑布》約翰・亨利・特瓦赫特曼 , 約 1890

The Waterfall - John Henry Twachtman , About 1890
The Waterfall – John Henry Twachtman , About 1890

一道位於森林中的瀑布,水流從岩石間傾瀉而下,白色飛濺的水花與周圍樹林色調形成鮮明對比。畫面中沒有人物,整體構圖簡潔而詩意,充滿一種靜謐又充滿生命力的氛圍。特瓦赫特曼運用鬆散的筆觸與柔和的色調,使瀑布看起來既有動感,又如夢似幻。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讓視線順流而下:從畫面最上方開始,讓眼睛隨水而下,看水流如何跳躍、扭轉、擴散,彷彿你就是站在岸邊觀水的人。
    • 細讀每一塊顏色的「聲音」:這幅畫的色塊不是靜止的,而像是調色盤上的交響組合,畫中的藍是水的力量,白是光的閃動,而紫與墨綠是岩石的沉靜對比。
    • 從流動中尋找內在節奏:塔胥曼說過他畫水不是為了還原「物理狀態」,而是捕捉水的情緒——你能在這幅畫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嗎?

《阿普爾多爾的蘇爾芙岩⽯》柴爾德.哈薩姆 , 1907

Sylph’s Rock, Appledore - Childe Hassam , 1907
Sylph’s Rock, Appledore – Childe Hassam , 1907

畫面中可見一大片如雕刻般的岩石,岩層的紅褐與灰藍色交錯,邊緣被海水拍打,波濤翻湧,海天一色,氣勢磅礴。畫面筆觸明顯且有力,使用粗短筆劃堆疊出岩石質感與水波動勢,色彩層次豐富卻不雜亂,展現爐火純青的印象派技法與對自然場景的強烈觀察力。壓縮了石頭並淡化了前景,讓岩石主體看起來更加宏偉。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從岩石的「紋理」出發:別只是看整塊石頭,你可以從細部開始,觀察它如何被陽光染紅、被潮水侵蝕、被時間雕刻。
    • 感受「穩定 vs. 流動」的衝突:石頭象徵穩定與永恆,海浪象徵變動與流逝,這幅畫中這兩者既對抗又共存。
    • 思考「人類不在場的風景」:哈薩姆選擇不畫人物,但其實這個岩石,是他經常拜訪詩人 Celia Thaxter 的住家前方,滿是故事的地點。

《百葉窗》埃德蒙・C・塔貝爾 , 1898

The Venetian Blind - Edmund Charles Tarbell , 1898
The Venetian Blind – Edmund Charles Tarbell , 1898

一位半裸女子背對觀者,坐在床邊,光線從右上方的百葉窗斜斜灑入,映照在她白皙的背部與肩膀上。這道光穿過百葉窗的縫隙,形成一道道水平光條,交織在她的肌膚與床鋪的皺摺布料上,營造出光影交錯的視覺詩意。畫面的色彩柔和,充滿內斂的質感。女子的姿勢自然、沉靜,整體散發出私密而沉思的氛圍,是塔貝爾典型的「室內靜謐時光」風格。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留意光線穿透百葉窗的方向與層次:畫家不是「畫光」,而是「畫光落下的地方」。
    • 觀察女子膚色的變化:從明亮的背部,到靠近窗邊的冷光與床褥陰影間的交界,是塔貝爾筆下最柔軟的光學演出。
    • 從構圖角度理解「視線遮蔽」的美學:她不正面凝視觀者,反而讓觀者「偷窺」一段靜謐。

第五章:印象派的界線與新方向

印象派逐漸走向多元,部分藝術家探索更強烈的色彩、誇張的形式與內在感受。他們在風景中注入抽象語彙,嘗試突破傳統的表現方式。這些改變讓印象派開展出新的方向,也回應當時社會與藝術思潮的轉變。

《橄欖樹》喬治・布拉克 , 1907

Olive Trees - Georges Braque , 1907
Olive Trees – Georges Braque , 1907

布拉克以粗獷大膽的筆觸與強烈對比的色彩描繪了南法地中海沿岸的橄欖樹風景。樹幹彎曲如舞動的身影,樹冠以紅、綠、紫等不尋常的色彩交織而成,背景的天空、山巒與海面則以粉紅、藍紫和深藍表現出強烈的空間律動。這種用色不再模仿自然,而是為了表達情緒與節奏,顯示出畫家正在脫離傳統、奔向現代藝術的新方向。

這幅《橄欖樹》創作於 1907 年,是布拉克受到野獸派(Fauvism)啟發時期的重要作品。他深受馬蒂斯與安德烈・德朗(André Derain)等人的色彩實驗影響,使用「為色而色」的原則,將畫面變成一場視覺盛宴。此時的布拉克正逐步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不久之後,他將與畢卡索共同創立立體主義(Cubism),進一步改變 20 世紀的藝術版圖。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從情緒進入,而非「寫實」角度:請暫時忘記傳統透視或光源邏輯,這幅畫不是「拍照」,而是「唱歌」。
    • 觀察色彩節奏:如音樂旋律般分布的紅、橙、綠色塊在畫面中舞動,視線無法停留,這正是野獸派的「視覺交響」。
    • 感受樹木的「張力」:它們彷彿不只是植物,而是情緒的載體——扭動的枝幹像是在跳舞,也像在抗爭。

《儒昂灣》保羅・席涅克 , 1896

Golfe Juan - Paul Signac , 1896
Golfe Juan – Paul Signac , 1896

這幅畫描繪的是法國蔚藍海岸邊的儒昂灣(Golfe Juan),夕陽時分的海景在西涅克的筆下如同夢境。橘紅色的岩岸、粉紫色的天空、靛藍與黃綠交錯的松樹,以及海面上飄動的帆船,共同編織出一首色彩的交響詩。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觀察空氣與光的層次:天空與海的色點漸變呈現透明感與空氣感,帶出一種沉靜中的律動。
    • 離遠欣賞,再靠近解構:從遠處看,畫面和諧寧靜;近看則驚人地充滿跳躍的色點與視覺刺激。
    • 感受節奏感與色彩對話:這不是靜態風景,而是一首用顏色譜寫的交響樂。

《樹林中的池塘》喬治・英尼斯 , 1892

Pool in the Woods - George Inness , 1892
Pool in the Woods – George Inness , 1892

描繪一片濃密的林間幽境,樹木枝幹錯落,整體籠罩在昏黃與深綠交織的光影中。畫面右側透出一點微光,像是月光或夕陽穿透林葉,照亮畫中的一小片池水。仔細一看,池塘上有一艘小船,船中坐著幾位身影模糊的人物,為整體靜謐氣氛增添幾分神祕與詩意。這不是一幅要你「看清楚」的風景,而是讓你「感受到」自然、光與精神層面之間的連結。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從模糊中讀出故事:那艘船從哪來?人們為什麼來到這幽靜之地?每個觀者都能為這幅畫補上自己的故事線。
    • 找尋光的中心:畫面中心的朦朧亮光,是整體空間的「心臟」,觀者的視線會不自覺地被吸引過去。
    • 慢慢看,讓自己沉靜下來:這不是一幅要你理解的畫,而是一幅要你「感覺」的畫。就像音樂一樣,它是用畫筆寫的靈魂語言。

《秋日夕照》德懷特・威廉・特里恩 , 1908 – 1909

Autumn Sunset - Dwight William Tryon , 1908 – 1909
Autumn Sunset – Dwight William Tryon , 1908 – 1909

秋末夕陽西下時的大地景致。細長光禿的樹木靜靜矗立在畫面中央與兩側,枝枒稀疏如細線,天色漸暗,地平線上的橙黃光芒是落日的餘暉,映照在薄霧瀰漫的野地上,營造出一種朦朧、空靈又深沉的氣氛。整幅畫以柔和的棕紅、橄欖綠與灰紫色調為主,色彩層次細膩,邊界模糊,幾乎像一首靜靜展開的音樂。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站得稍遠:這幅畫不是讓人「看見什麼」,而是讓你「感受到什麼」。站遠一點,你會發現整幅畫像是一種情緒的光暈,柔和得像呼吸。
    • 留意地平線:畫面中下方是濕潤的草地與暗色低灌木,中上段則是透著光的遠方天色,這個「由暗轉明」的漸層,就是秋日黃昏的靈魂所在。
    • 體會色彩與空氣之間的模糊邊界:特里恩精心地模糊輪廓,創造出類似「視覺記憶」的質地——你不是在看秋天,而是在回想秋天。

第六章:未來拓境

印象派藝術家經常深入偏遠地區作畫,觀察不同地形與光線條件。他們攜帶輕便畫具,運用戶外寫生技法,在山脈、沙漠與原野中留下創作足跡。這些作品呈現藝術家對未知土地的想像,也反映當時探險、旅行與邊境拓展的文化氣氛。

《隱士溪峽谷》德威特・帕夏爾 , 1910 – 1916

Hermit Creek Canyon - DeWitt Parshall , 1910 – 1916
Autumn Sunset – Dwight William Tryon , 1908 – 1909

描繪美國大峽谷地區的哈米特溪峽谷,畫面以壯麗的岩壁為主體,高聳的岩層在夕陽或晨光下被染上金黃、橙紅與紫藍色調,山體表面反映出複雜的光影層次。帕夏爾以柔和的印象派筆法捕捉光的變化,使整座山岩不只是地理形體,更像一座被時間與空氣雕刻過的聖殿,充滿神聖氣息與自然的莊嚴。

  • 怎麼欣賞這幅畫:
    • 留心畫面下方的轉折:畫家巧妙讓地勢轉折與陰影交錯,觀眾的視線從底部小路蜿蜒而上,直達山頂與天空的交界。
    • 從顏色切入:不是鮮明的對比,而是色調的「滲透感」——黃色不只是亮光,它會慢慢流進赭紅、再過渡到冷灰。
    • 感受空間與時間的錯覺:畫中景物仿佛靜止,卻有風與時間在其中穿梭,讓人不知不覺就沉進去。

關於伍斯特藝術博物館:一座百年藝術殿堂

伍斯特藝術博物館成立於 1898 年,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伍斯特市,是美國最早期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其創辦人之一是丹尼爾・梅里曼(Daniel Merriman),除了是牧師之外,還是藝術收藏家,並擔任博物館的首任館長。博物館的建立旨在為公眾提供接觸藝術的機會,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

多元豐富的館藏

伍斯特藝術博物館的收藏涵蓋了將近 40,000 件藝術品,從古代文明到現代藝術,橫跨多個文化和時期:

  • 歐洲與美國繪畫:收藏有雷諾瓦、莫內、馬蒂斯等印象派大師的作品,以及美國畫家如溫斯洛·霍默和約翰·辛格·薩金特的畫作。
  • 古代藝術:包括希臘、羅馬的雕塑和馬賽克作品,如著名的「伍斯特狩獵馬賽克」(Worcester Hunt Mosaic)。
  • 亞洲藝術:擁有約 3,000 件日本浮世繪版畫,是美國最重要的日本藝術收藏之一。
  • 武器與盔甲:2013 年起,博物館接收了原希金斯盔甲博物館的收藏,成為美國第二大武器與盔甲收藏地。
  • 伍斯特藝術博物館收藏清單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特展資訊

  • 展覽日期: 2025 年 6 月 11 日 – 9 月 29 日
  • 營業時間:上午 11:00 – 下午 06:00,每週二休館
  • 展覽地點: 富邦美術館 3 樓 – 日光展廳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購票資訊

  • 線上購票連結:
    • 富邦美術館官網
  • 原價:450 元,實體紙本票券。
    • 線上購票連結:
      • 富邦美術館官網
  • 現場購票優惠:
    • 大宗購票:每張 300 元,一次團購 6 張以上。
    • 台北市民票:350 元,憑身分證件購票。
    • 愛心票:220 元,65 歲以上;導遊;博物館組織;身心障礙者之陪同者一人;榮譽志工卡。
    • 十二年國教票:100 元,高中以下學生、教師。

更多的展覽和相關講座資訊,你可以在富邦美術館的 官方粉專 和 Instagram 找到,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消息。


關於其他印象派展覽:故宮|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觀展攻略

關於富邦美術館:富邦美術館|光影交織的藝術殿堂和開幕 3 大亮點

相關

Related Topics
  • 印象派
  • 展覽
  • 畫展
Previous Article
路易絲.布爾喬亞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特展|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View Post
Next Article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故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一次看懂 5 大主題展區

View Post
You May Also Like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故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一次看懂 5 大主題展區

路易絲.布爾喬亞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特展|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冠軍之路 冠軍獎盃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世界棒球 12 強賽|冠軍之路特展,來看冠軍獎盃!重返台灣棒球榮耀時刻!

梵谷:尋光之路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8 月特展|梵谷:尋光之路

富邦美術館
View Post
  • 展覽|Exhibition
  • 台北

富邦美術館|光影交織的藝術殿堂和開幕 3 大亮點

漁光島藝術節
View Post
  • 台南
  • 展覽|Exhibition

台南漁光島藝術節|超美 12 項作品和最佳參觀動線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胖少爺大冒險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Mail Me
走過世界七大洲,我把全世界的財寶都藏在肚子裡了!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Designed & SEO by 胖少爺大冒險

Input your search keywords and press Enter.